許城外有河水汹涌,近崖深黯。 手稿本「涌」字之下,原作「□崖□側注而去出窺之」,塗改。盛夏時有人入浴,忽然若被刀斧,尸斷浮出,後一人亦如之。轉相驚怪。邑宰聞之,遣多人閘斷上流,竭其水。 「閘」:二十四卷本作「間」。「竭其」:鑄本、異史本作「渴其」。見崖下有深洞,中置轉輪,輪上排利刃如霜。去輪攻入,有小碑, 「輪上」:青本、黄本作「上」。「有小碑」:鑄本作「中有小碑」,異史本作「中有小字」。字皆漢篆。細視之,則曹孟德墓也。〔馮評〕曹賊名瞞,到底瞞不過人。破棺散骨,所殉金寶,盡取之。〔王芑孫評〕一快。〔但評〕七十二疑冢距許城遠隔黄河,將及千里,而於斷崖汹水之處,盗埋姦骨,其計不可谓不密矣;轉輪排刃,適以此自敗,老瞞如有知,應亦自嗤其愚。〔馮評〕近人詩云:「畢竟機心緣底事,秋風無恙卧龍墳」。
異史氏曰:「後賢詩云:『盡掘七十二疑冢,必有一冢葬君尸。』 「盡掘」句:〔吕註〕輟耕録:「曹操疑冢七十二,在漳河上。」○按:曹操作七十二冢,人欲發之,不能必其柩所在,因目曰疑冢。〔吕註補〕:宋俞應符詩:「生前欺天絶漢統,死後欺人設疑冢。人生用智死即休,何有餘機到邱壟?人言疑冢我不疑,我有一法君未知: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,必有一冢藏君尸。」寧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? 二十四卷本「葬君」作「喪君」,「竟在」作「在」。奸哉瞞也!然千餘年而朽骨不保,變詐亦復何益?嗚呼,瞞之智,正瞞之愚耳!」 「愚耳」:鑄本作「愚也」。
〔何評〕此事他書載之更詳。
〔校記〕(底本:手稿本 參校本:青本、黄本、鑄本、異史本、二十四卷本)